一幅涂鸦《叩问》
发布时间: 2025-07-15 00:00 来源: 浏览:一幅涂鸦《叩问》的联想——叩问山水:天地为幕的哲思剧场
画还那幅《叩问》图,但详细说它的山中欲语和深藏的情绪,这可要慢慢的解析和解密了。
山之沉默与言说
画画中的技巧还是许多的讲究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等等。画中山峰,以枯笔皴擦勾勒嶙峋轮廓,又以宿墨点染出苍茫肌理,浓淡墨色层层堆叠,似将千年岁月的重量都凝在了笔端。它们自洪荒时代拔地而起,静立苍穹之下,目睹商周青铜鼎彝上的铭文斑驳,见证汉唐驼队在丝绸之路上扬起漫天黄沙,凝望宋元商船于惊涛骇浪间驶向远方。朝代更迭的旌旗如流云般掠过天际,文人墨客的诗篇似细雨般洒落岩缝,戍边将士的铠甲在月光下泛着冷光,逃难流民的脚印被风雪迅速掩埋。
我叩问山:“你见证过多少离别与重逢,可曾厌倦这恒古的守望?” 山巅的积雪簌簌坠落,似在诉说着千年间数不清的故事。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爱恨情仇,都化作了岩壁上深浅不一的纹路。山不语,却以层峦叠嶂的姿态作答 —— 沉默并非无思,是将沧桑揉进石骨,以静穆承载世间喧嚣。每一道沟壑都是历史的刻痕,每一块岩石都是时光的见证者,在静默中永恒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。
古时隐士,常隐于山阿。他们在山的怀抱里,与松风对饮,和明月谈禅。如陶渊明 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南山的静,是他精神的归处;又如王维 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,山的辽远,拓宽了他诗画里的禅意天地。山,是沉默的哲师,以巍峨之姿,教人体悟 “静能生慧,守拙归真” 。
一般古代山水禅意的画品中都会有典型的故事寓意,如山中的盘腿而坐的道者或仙闲,山峰旁侧隐士独坐山间,衣袂飘拂,这些意境都会让人觉得舒畅遐想万千.....
画中的水之流动与永恒
画中虽未着水色,却于墨色皴染处暗藏玄机。远山以淡青勾勒轮廓,留白处似有雾气蒸腾,恍若江面晨雾初起;屋舍旁几缕枯笔皴擦,蜿蜒如溪流,在黛瓦白墙间勾勒出灵动的线条。水无形,却贯穿天地,恰似时间长河,滔滔不息。
我立于画前,恍若置身江畔,伸手轻触画面,似能感受到水雾拂面。“你奔赴沧海的途中,可记得沿途落花与幽泉?” 我轻声叩问。江水轻拍堤岸,泛起层层涟漪,似在诉说千年故事。涟漪中浮现出春日江畔,落英缤纷,随波逐流;山谷深处,幽泉叮咚,汇入溪流。原来,流动不是遗忘,是将每一朵落花的芬芳、每一股幽泉的清冽,都化作前行的力量,带着过往的馈赠,奔赴新的相遇。
古往今来,水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。三千年前,《诗经》里的 "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",让悠悠河水浸润了爱情的萌芽;屈原行吟泽畔,以沧浪之水濯缨,将高洁志向融入滔滔洪流。李白挥毫写下 "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",让咆哮的黄河水裹挟着时光易逝的喟叹,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千年;苏轼被贬黄州,望着门前向西流淌的清泉,吟出 "谁道人生无再少?门前流水尚能西",让逆境中的豁达在水波间重焕生机。
从都江堰蜿蜒的渠水见证先民智慧,到京杭大运河千帆竞发贯通南北;从敦煌壁画里的飞天衣带拂过潺潺溪水,到江南园林中曲水流觞的风雅韵事。水的流动,是永恒的变与不变,变的是形态、路径,是春日冰融的叮咚、夏日暴雨的滂沱;不变的是奔赴远方的执着,是寒江独钓时凝结的冰面下暗流涌动,是深秋潭水映照的月光里亘古不息的奔涌。恰似人类在岁月里,一边告别,一边奔赴,带着记忆的行囊,寻找生命的海洋。
